杨宁:巾帼英雄,扶贫英雄
【案例详情】
杨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的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江门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她深知家乡的贫困和落后,决心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为乡亲们谋福利。在任职期间,她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赢得了群众的尊敬和爱。
面对江门村的贫困状况,杨宁积极探索扶贫模式,多次组织村民自主创业。她带领村民发展高山泉水西瓜、高山黄金百香果,高山木薯等特色产业并创办了“苗村倌”和“苗阿嫂”等农产品品牌,通过电商渠道进行销售。在杨宁的带领下,江门村94户326人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降低到0.05%,实现了整村脱贫。杨宁非常重视教育工作,她深知教育对于改变贫困面貌的重要性。在她的带领下,江门村开展了多项助学活动,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资助和帮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此外,她还发动村里的音乐爱好者成立了村级合唱团,将音乐带给孩子们,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快乐。同时,她还自建“留守儿童之家”,每个月集中孩子们一起辅导学习,用实际行动为留守儿童撑起一个“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杨宁带领江门村村民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仍在继续奋斗。
【适用话题】
发展经济;特色产业;增收致富;创新发展;关爱群众;奉献基层;扎根基层;建设家乡
毛相林:当代“愚公”
【案例详情】
他立志改变全村贫穷闭塞的“宿命”。带领乡亲们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千米长的“绝壁天路”。路修通后,他又带头引路、誓拔穷根,因地制宜,历时15年,带领村民探索培育出柑橘、桃、西瓜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移风易俗,提振信心士气,让乡亲们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3785元,是修路前的43倍。他43年不改初心使命、不屈不挠、苦干实干,铸就了“下庄精神”。他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决战贫困,续写“愚公移山”新篇。
【适用话题】
坚持不懈;执着坚守;脱贫攻坚;勇于开拓;创新精神;责任担当;实干精神;为民服务
李桂科:治病治心治贫,让村民更幸福
【案例详情】
24岁的李桂科看到洱源县山石屏疗养院的麻风病人情况,不断探索研究、攻克难关,率先在省内开展麻风足底溃疡家庭治疗手术,他和同事们将245名麻风病人全部治愈,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为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他与康复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义务理发等,组织康复人员集体过节,联系志愿者、社团开展活动,解决麻风病患者子女受歧视、无学可上的问题,对其子女视为己出,倾心关爱。2014年3月,李桂科在党委政府提供集中供养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带领村民们修建蓄水池,种植核桃,发展养殖业,推动山石屏从“麻风村”变成“幸福村”,走上了致富路。
【适用话题】
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为民初心;科研攻关;医者仁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