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宿州的种植户曾先生反映,他在当地承包了500亩地种土豆,收获时却遭到大批村民哄抢,称“来抢土豆的都带着被子,带着吃饭的东西”。种植户称,哄抢从6月10日开始加剧,最多时一天有数百上千村民赶来抢挖土豆,目前损失土豆预计近100万斤。
500亩土豆遭村民哄抢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村民无视他人财产权,“贪小便宜”“法不责众”的错误心态,也反映出基层治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
其一,法律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认为“法不责众”,盲目跟风参与哄抢。这种心态不仅源于法律知识的匮乏,更反映出法治宣传教育的不足。其二,基层治理漏洞。事件暴露出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预警机制缺失、执法力量薄弱等问题。在哄抢事件发生初期,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导致事态扩大。其三,经济利益驱动。部分村民可能因生活困难或贪图小利,参与哄抢。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种植户的利益,也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其四,社会风气影响。哄抢行为的发生,也与社会风气有关。当部分人看到他人哄抢未受惩罚时,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进一步加剧哄抢行为。
因此,为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首先,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如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要加强对《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让村民明白哄抢行为的法律后果。
其次,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建立健全矛盾预警与化解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矛盾纠纷。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建设,提高执法效率,确保在哄抢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
再次,强化执法力度。对哄抢行为依法严惩,绝不姑息。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一般参与者,也要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同时,要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
然后,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因生活困难而参与哄抢的可能性。
最后,弘扬社会正能量。加强道德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和谐、友善的社会风尚。通过树立正面典型、表彰先进事迹等方式,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