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疾控局等3部门联合发布医疗卫生领域《2025年国家随机监督抽查计划》,相较于2024年计划,2025年计划在监管范围等方面作出调整,新增互联网诊疗、精神卫生等监管领域,并首次明确打击网络“医托”等新型违法行为,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和医疗秩序治理。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的发展,网络“医托”犯罪越发猖獗,他们潜藏于网络之中,依托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伪装成“病友”“专家”进行精准诈骗。因其隐蔽性强、扩散快、成本低,监管难度远高于传统线下“医托”,危害甚大,具体表现为:
其一,侵害患者权益。网络“医托”通过虚假宣传、伪造病例等手段诱导患者前往指定机构,往往导致患者支付高额费用却得不到有效治疗,甚至延误病情。
其二,破坏医疗生态。此类行为加剧医疗资源分配不公,使正规医疗机构声誉受损,助长“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而此次三部门明确打击网络“医托”,是对社会关切的有力回应。这一举措犹如一记重拳,直击医疗领域的沉疴顽疾,对净化医疗秩序意义非凡。
其一,填补监管空白。此次政策首次将网络“医托”列为打击对象,为执法部门提供了法律支撑,使查处“伪装病友”“虚假科普引流”等行为有法可依。这一举措填补了互联网医疗监管的漏洞,使法律体系更加适应数字化医疗的发展趋势。
其二,强化综合治理。该政策由国家疾控局、市场监管部门及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推动,形成“线上+线下”协同监管模式,这种跨部门协作机制能更高效地斩断“医托”利益链,避免以往因职责不清导致的监管盲区。
其三,重塑行业生态。政策明确要求“打击假借医疗科普‘引流带货’牟利行为”,将推动医疗健康类自媒体内容规范化,挤压灰色产业生存空间。
此外,我们也要看到,将网络“医托”纳入随机监督抽查计划只是第一步,如何落实好这一新增举措才是关键。为了确保这一举措能够取得实效,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监管部门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的监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执法联动。多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打击网络“医托”。同时,也要加大对网络“医托”及相关违法医疗机构的处罚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其次,网络平台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平台内容的审核,对发布虚假医疗信息的账号及时进行封禁处理。最后,社会还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让网络“医托”无机可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