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辆机动车在本省年检屡屡“卡关”,送到其他省检测就能“通关”,这正常吗?据近日新华社报道,有群众举报称,近年来,靠近安徽的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项城市、鹿邑县等地乡镇陆续开了多家机动车检测站,其主要客户群体是安徽等地车主,“卖点”是不合格车辆也能“包过”。记者暗访后证实了这一情况。
众所周知,机动车年检在确保车辆性能稳定、保障道路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车辆在本省年检屡屡“卡关”,而送到其他省检测就能“通关”的现象,反映出机动车年检制度在执行层面存在严重问题,不仅损害了公共安全,也破坏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检测标准执行差异。不同省份的机动车检测机构在设备校准、人员操作规范、复核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同一辆车在不同检测站的结果可能截然不同。这种差异可能源于技术能力、管理水平或利益驱动。二是数据壁垒与监管盲区。省际间机动车检测数据未完全联网互通,使得一些不合格车辆能够通过“跨省通关”逃避监管。车主利用这一漏洞,在本地检测不过关后选择异地检测,形成恶性循环。三是监管漏洞与利益输送。部分检测机构为牟取利益,降低检测标准或与“黄牛”勾结,对问题车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年检初衷,更埋下了交通安全隐患。
因此,有关地方和部门还应正视更深层的监管漏洞和盲区,努力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第一,强化监管执法:加大对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建立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第二,推进数据共享:加快实现全国机动车检测数据联网,打破信息孤岛。通过数据追溯和比对,防止车辆跨省“通关”。
第三,优化检测标准:统一全国机动车年检标准,减少地区差异。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定期对检测机构进行能力验证。
第四,提升技术能力: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操作规范性。推广智能化检测设备,减少人为干预。
第五,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对违规检测机构进行举报。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失信机构实施联合惩戒。
车检,关系的不仅仅是车的安全,更是人的安全和公共安全,无论如何都不能放任“哪里能过去哪里”的情况一直存在。让每一次检测都实事求是、“货真价实”,让每一张合格标都经得起考验,人们才能收获更多平平安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