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面试热点及预测:中小学“课间圈养”现象 亟待精准治理
资料背景

10月28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各平台热搜,引发网友热议。起因是山西一位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引发众多家长共鸣,这名老师表示,如今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但是学生表示也很无奈:“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10月29日央广网)

金标尺解读

所谓“圈养”,是指学生的“课间自由”受到种种限制,如同“笼中的小鸟”向往自由却无法获得自由。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多方面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当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既缺乏体育运动,又不能晒太阳促进钙吸收,学生体质状况令人忧虑;同时,由于学生身心缺少松弛,加之学习压力大,易出现疲惫感,会影响学习效果;而且还影响学生课间交流交往,不利于学生社交影响学生性格塑造当家长了解到这种情况,影响学校形象和家校关系。可以说“课间圈养”弊病多多。

造成“课间圈养”有多种原因。首先,是学校基于学生安全考虑,唯恐出了事儿要担责,不愿“放养”,改为“圈养”。其次部分老师上课“不守时”,不是拖堂就是提前上课,留给学生时间很少导致学生无法自由活动。另外,如今大多数学校都是多层教学楼,三四层楼及以上楼层的学生下楼活动极不方便,老师又不允许学生在楼道追逐奔跑,导致学生干脆不出教室。

“把课间还给孩子”,道理不复杂,关键是各方要相互配合、相向而行:

第一,明确权责界限。针对学生安全因素导致的“课间圈养”,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明晰学校的安全责任和免责界线,厘清权责、加强引导,避免推诿扯皮的内耗,以切实打消学校的安全顾虑。

第二,校方积极履责。学校、老师要提升管理水平,力争在安全与快乐之间寻找平衡点。一方面,教育学生哪些危险行为不能有,亲自督导或委托班干部监督学生不安全行为另一方面重视校园内部设施建设及维护,在满足学生课间活动需求的同时提高课间活动场所安全度。

第三,家长理性对待。家长们应将室外活动的可控风险视为孩子成长的“必修课”,遇事冷静,理性与校方寻找合理方式解决,方能更好地实现家校配合,推进孩子课间活动落地。

小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不是碰不得的“瓷娃娃”。积极转变观念,各方都拿出更多诚意和行动,孩子们才不会被不合理的规矩束缚,享受自由课间,拥有一个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展开全文
重庆事业单位交流群
扫码加入 事业单位备考群
随时随地了解考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