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公共基础知识》中关于管理常识的知识汇总!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重庆事业单位招聘网。
《管理常识》
知识点一:行政监督
一、行政监督概述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要义
行政监督是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依法享有监督权的组织和个人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管理活动进行审视、评价与查纠。
主体:政党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大众传媒、人民群众和行政相对人。
对象: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客体: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行使权力、履行公务的行政行为。
目的: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合理与有效,以保障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本质:一种限制、约束、规范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之行政行为的政治法律活动,是现代社会人民主权原则与法治原则的要求和体现。
现代民主政治结构中的行政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
(二)行政监督的作用
行政监督之所以如此被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和意义。行政监督的作用:
1.评价作用
各监督主体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根据行政管理的各项科学标准,对行政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正当性、有效性进行审查与评价,使有关行政主体明确行政活动的是非优劣,以资改进。
2.预防作用
行政监督从时序上看,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种。对行政管理活动实施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有效地预防和杜绝各种违纪或不当的行政行为。
3.补救作用
通过事后监督,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予以补救,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并给予利益受损的集体和公民适当的赔偿或补偿。
4.改进作用
行政监督是一个发现问题、揭露弊端、提出批评、帮助改进的过程,帮助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转变工作态度,增强工作能力,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和效率。
5.教育作用
二、行政监督的类型
行政监督包括内部监督(政府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
内部监督又分为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
1.一般监督主要指层级监督。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上产生的一种相互监督的关系和活动。
一般监督是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种监督,具有直接性、经常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2.专门监督分为行政监察和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审计监督。
外部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知识点二:行政执行
一、行政执行的基本原则
行政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利用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力量,将决策机关颁发的政策、指示、命令付诸实施,以求解决所针对的社会问题。行政执行是行政决策的实现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着若干环节。
行政执行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具体实施阶段和评估阶段。
行政执行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忠于决策的原则;②坚定彻底的原则;③迅速果断的原则;④依法执行原则;⑤跟踪检查原则;⑥执行有序的原则。严格遵循行政执行的基本原则,有助于行政执行行为的规范化,有助于准确有效地实施决策意图。
在行政执行中常用的执行方法或手段主要有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教育手段。
二、行政执行环节
如前所述。行政执行纵向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其中实施阶段是关键环节,是行政执行的核心内容。
而在实施阶段,指挥和授权、沟通和协调、检查和指导等环节贯穿始终。
1.行政指挥
行政指挥是指行政领导者采用命令、指示等形式对行政执行所作的调度和安排。行政指挥有三种类型:
口头指挥:即领导者用口头语言表达其权力意志.要求下级服从。
书面指挥:即领导者通过发布通知、决定、公告等书面文件对行政执行活动进行指挥。
会议指挥:即领导者通过召开各种类型的会议,如执行前的动员会、执行中的协调会或现场办公会指挥执行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行政指挥对行政执行的促进作用,必须做到:指挥必须统一,指挥必须逐级,指挥必须果断,指挥必须有方。
2.行政授权
所谓行政授权是指领导者把一些本属自己职权范围的事.通过一定的程序委托给部下处理,以便及时有效地完成特定任务的领导活动。
(1)行政授权的效用价值
(2)行政授权的基本原则
3.行政沟通
行政沟通是指行政机关为了有效开展工作.运用各种媒介传递或交流行政信息的过程。行政沟通总体上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大类。
4.行政协调
行政协调是指行政领导者运用各种方法调节各相关机构之间的利益、意见和行动,及时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分歧和冲突,使各相关机构相互配合,协同一致,实现预定的决策目标。
行政协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协调行为的任何失误、失当或失范都可能激化矛盾,使事态复杂化,因此,行政协调应坚持一些基本原则:(1)统筹兼顾原则;(2)异中求和原则;(3)公正无偏、积极主动的原则;(4)协调于初始阶段的原则。协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期望通过一次协调就解决所有问题。因此,要注意协调的及时性,同时还要注意协调的连续性。
知识点三:行政决策
一、行政决策概述
(一)行政决策的涵义
行政决策是一般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属于管理决策的范畴。它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或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为履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依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授予的权限,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限定范围内所涉及国家或地区的重大社会公共行政事务活动而作出的决定。
(二)行政决策的类型
由于行政决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十分广泛复杂的,因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对行政决策进行分类、划分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1.按决策所涉及的范围划分。可以将行政决策划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2.按决策所具备的条件划分,行政决策可分为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3.按决策的方式分类,可把行政决策划分为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
4.按决策主体分类,可以把行政决策划分为集体决策与个体决策
(1)集体决策,是由领导集团制定并控制实施的决策。
(2)个体决策,是指最后决策权由个人行使的决策。
5.按决策所涉及的问题有无经验可做借鉴和是否重复出现,可以将行政决策划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1)程序化决策是指对行政管理活动中经常地、大量地反复出现的阿题,按照现成的规范、原则和程序去处理的决策。这类决策主要适用于组织内部的日常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一般由中、下层管理人员来承担。
(2)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对首次出现的、非重复出现的、属于非例行的、非程序化的新问题所作的决策,往往问题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没有先例可循。这类决策主要由上层管理人员来承担。
(三)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中心环节;
(2)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主要功能:
(3)行政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行政管理的成败和国家的兴衰。
二、行政决策的程序
(一)行政决策的程序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2)调查预测,拟定方案;
(3)评估优选,确定方案;
(4)实施方案,修正完善。
(二)行政决策的方法
(三)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关系
(1)决策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具备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决策过程中的科学原则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加强人民群众的决策参与权,才能确保决策权的合法行使,防止其偏离法律的宗旨和科学决策的要求等。
(2)决策科学化是民主化的目的和归宿。只有确立了科学化的决策原则、程序和体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决策手段与方法,才能使民主化的功能得以聚集、整合起来,使最终制定的决策收到反映民情、尊重民意、集中民智的效果。
2.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实现路径
实现科学民主决策的途径主要包括建立苠主的决策体制、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当前尤其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充分运用科学的统计信息和调研方法信息。运用网络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功能,提高领导和管理决策分析与科学化的能力。
(2)转变观念,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协商的决策氛围。要从转变观念人手,提倡科学、民主、平等的精神.树立现代决策观念,如重视民众参与的民主决策观念、专家咨询观念等等。同时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公共决策环境,要利用各种媒体,并在日常的行政决策实践中,注意形成一种人人能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并积极提出决策建议的局面,促进多种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3)增强决策透明度,扩大决策过程的民主参与。各级决策机关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民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4)注重体现和吸纳民众意见。决策机关应坚持协商对话机制,并使最终决策必须真正贯彻民众的意志.真正体现和吸纳民众意见。从而使决策民主化落到实处,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三、行政决策体制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一般由中枢系统、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三部分组成。
知识点四:行政组织
一、行政组织的定义
行政组织是指国家为了履行行政职能而依法建立的有职位设置、人员配备和制度规范的机构实体。
在我国,行政组织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包括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
行政组织作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的特点有:政治性、系统性、服务性、法制性、权威性。
二、行政组织的类型
行政组织按照其权力特点、管理范围、工作性质、职能和作用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领导机关
领导机关是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首脑机关,是各级政府决策和指挥中心,主要任务是对辖区内的行政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在我国,领导机关即指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首脑机关。
2.职能机关
职能机关是指在行政领导机关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和管理某一方面行政事务的机关。这些机关是根据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需要,按法定程序经过批准而成立的,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如农业、交通、教育、民政等部门。职能机关对上必须贯彻执行领导机关的决定和指示,对下要领导和指导下级政府相应行政部门的工作。
3.办事机关
办事机关是直接受领导机关领导,并直接为领导机关辅助和服务的办事机构,如各级政府办公厅(室)。其主要任务是协助领导机关的行政首长办理专门事项,或处理本级行政机关的综合性事务。
4.参谋咨询机关
参谋咨询机关是设于政府中以参谋咨询为主要职能的辅助机关。其主要任务是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为领导机关出谋划策或完成行政首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5.直属机关
直属机关是在一级政府中设立的主管某些专门业务的行政机构。这些专门业务不便划归于其他职能部门管理,但根据工作的需要,又有必要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因此设立直属机构承担管理任务。直属机构法律地位略低于职能部委或厅局,一般为副部级或副厅级.
6.派出机关
派出机关是指一级政府根据政务管理的需要,按法律规定或经上级批准,在下级或外地派驻的代表机关,它不是一级单独的国家行政机关。其主要任务是检查、督促下级行政机关贯彻执行上级行政机关的法规、政策和指示,或完成上级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三、行政组织的结构
行政组织的结构是指行政组织各层级和各部门间所建立的一种关系模式。它主要表现为行政组织的层级结构和部门结构,以及层级结构与部门结构的关系。层级结构和部门结构也可称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1.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即层级结构,是指政府上下级之间和政府各部门内部上下级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其实就是由高低不等的管理层次组成的等级权责体系。体系内的责任、权力同管理层次的高低成正比例关系,行政组织的管理层次越高,其承担的责任和拥有的权力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所以,它所解决的是行政组织的纵向分工问题。我国目前的行政组织自上而下分为国务院、省、县、乡四个基本层次,有的省和自治区实行市管县的体制,在省与县之间还有市,这就成了五个层次。每一级政府行政组织内部又分为若干管理层次。如省级行政组织内部分为省级、厅(局)级、处级、科级等。
2.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
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是指行政组织的横向分工模式。同级政府之间或一级政府各部门之间构成具有分工与合作要求的平行关系,这种关系的组合方式即为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它所解决的是行政组织的横向分工问题。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一般从工作性质和业务内容上来划分和设置。横向结构的特点是专业分工明确,事权统一,职责范围清楚。
3.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
管理层次是指行政组织纵向结构中的等级层次,如省、市、县、厅、处、科等。
管理幅度是指一个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直接领导的下级单位或人员的数目。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在行政组织结构中成反比例关系,即在行政组织规模确定的前提下,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即组织规模=管理层次×管理幅度。
我们把层次多、幅度小的行政组织称为尖型结构,其特点是权力集中、控制有力、便于政令统一,但不利于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把层次少、幅度大的行政组织称为扁形结构.其特点是分权较多、控制较弱,下属自主权较大,但容易出现无政府主义。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根据工作需要来设置行政组织结构。
四、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
按照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要求,行政组织设置须遵循下列原则:
1.职能目标原赠
行政组织的设置.应以国家行政职能为根本依据。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行政组织,以承担对社会公共事业实施有效管理的责任。当社会环境及行政管理的任务发生变化时,行政组织机构也要根据职能目标原则作相应的调整。
2.精干合理原赠
行政组织建设要达到精干、统一、高效的目的,必须遵循精干合理原则。一是机构、层次、部门、编制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对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部门、人员一律予以合并、撤销;二是随着行政工作的发展,应把某些事务交还给企事业单位自行处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运用科学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3.整体效能原则
行政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必须按整体效能原则组建各部门机构,做到结构紧凑、职责分明、运转自如、指挥方便,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有机整体。每个职能部门都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大局,不能自行其是。
4.权责相称原赠
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分工明确,使行政机关内每项工作均有人负责,各司其职,并授予相应的权力;二是要权责相称;三是要赏罚严明,以激励下属在其职权范围内尽心尽力。
5.依法设置原则
行政组织的设置必须以法律为依据,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只有依法设置的行政机构才具有权威性,才能使它的行政行为具有效力。依法设置原则的基本要求有:一是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设置行政机构;二是行政机构的增设或变更要符合法定程序;三是必须依法审定并坚决执行行政编制。
6.动态适应原则
动态适应原则要求必须根据行政职能的变化.对行政组织作相应的调整.以便使之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一套精干高效的行政机构必然是合法性与动态适应性的统一。
知识点五: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
1.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
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包括管理职权、职责的改变(对哪些事物负有管理权责,管什么,管多宽,管到什么程度),管理角色(主角、配角等)的转换,管理手段、方法、及其模式的转变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单一公有制已经向多种经济共同发展转变。经济领域里的这些变化,迫切要求政府的政府职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使行政行为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2)适应全球性竞争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今的世界性竞争已由军事对抗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政府行政管理的经济、教育和科技职能的强化直接关系到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使政府更有力、更有效地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2.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和方式
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从总的方面来说,是要从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无所不包的全能政府的管理职能转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政府的职能,凡是市场能做到的政府就不再插手和干预而在市场存在功能缺陷的地方。政府要有效地承担起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式,表现为职能要素的重新分解、转移或合并。包括:
(1)政府职能的纵向变动。政府职能的纵向变动,主要是行政权力的上下转移.即中央和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问的权限调整,使不同层次的行政主体所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发生变化。
(2)行政管理职能的横向变动。行政管理职能的横向变动。主要是行政组织各部门之间权力的重新划分。即有的部门减少职能,有的部门增加职能。
(3)政府行政机关与社会中介组织之间的职能变动。政府行政机关与社会中介组织之间的职能变动,既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和服务作用,又不减弱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知识点六:公共危机管理
1.公共危机的含义
公共危机通常指一系列中止和平进程或瓦解社会正常关系、秩序的事件.表现为某种不可预知事件的发生,打破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和生活秩序,威胁到了公众的财产以致生命安全.进而引发了一个地区的社会公众比较普遍的恐慌情绪和恐慌行为的情境状态。
2.公共危机的特点
(1)公共性。通常,由于政府是社会秩序的法定管理者,因此,政府理所当然是公共危机的法定处理者。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公共利益的实现。
(2)突发性和紧急性。公共危机事件是由一系列细小事件逐渐发展而来的,事实上存在某些征兆.因而在理论上存在预警的可能性。但从各国实践的情况看,公共危机真实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具有相当的不可预见性,而且,正因为公共危机通常出乎社会秩序或人们的心理惯性运行.才会形成某种程度上的紧急性、危险性。
(3)高度不确定性。公共危机之所以成为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很难预料它可能带来的后果。同时,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事物之间的联系愈发呈现多元和共时的特征.资源的有限性也会导致事实上顾此失彼,形成连锁反应,把危机的影响扩大。
3.公共危机管理的决策性质
公共危机管理是以公共行政机关为主的公共组织对公共危机做出政策反应.包括制定和执行政策.其决策性质表现为一种非程序化的公共决策。
4.公共危机管理的原则
公共危机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在紧急情况下建立秩序,稳定公众,维持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作。
知识点七:管理的职能
管理职能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基本活动及其功能。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五职能说”。
(1)计划职能:管理活动中的预先筹划和安排。特点:预先性、预测性、评价性、选择性、调整性。
属于决策性职能,目标管理是进行计划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2)组织职能:管理者按照组织的特点和原则,通过组织设计,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并使之有效运行,以实现目标的活动。特点:合理性、有序性、规范性。
(3)领导职能: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任务,运用管理权力,主导和影响被管理者,使之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贡献力量和积极行动的活动。特点:权威性、主导性、决断性、公正性、协调性、规范性(公共道德)。
属于执行性职能。
(4)控制职能: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步骤:实施标准的确定、实际状况和偏差的测定、纠偏措施与对策的制定和实施。
属于保证性职能。
知识点八: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
(1)政治职能,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是指政府为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
①军事保卫职能。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保卫国防安全、防御外来侵略的职能。
②外交职能。即通过政府的外交活动,促进本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正常的政治、经济往来,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促进国与国之间互惠互利,反对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的职能。
③治安职能。即维持国家内部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的职能。
④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即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2)经济职能,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随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政府主要有三大经济职能:
①宏观调控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
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制定产业政策、计划指导、就业规划等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控制;同时,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与政府一道共同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
③市场监管职能。即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
市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才能够有效运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称为“法制经济”。
(3)文化职能,文化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对文化事业所实施的管理。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政府的文化职能主要有一下四类:
①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加强对重大科技工作的宏观调控,做好科技规划和预测等工作,重视基础性、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一般的科技工作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
②发展教育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教育发展战略,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
③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方针、政策、法规等,引导整个社会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各项事业健康繁荣地发展。
④发展卫生体育的职能。即政府制定各种方针、政策、法规等,引导全社会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4)社会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指除政治、经济、文化职能以外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有:
①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即政府为保证社会公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运用各种手段来调节社会分配、组织社会保障,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②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因经济发展、人口膨胀等因素所造成的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破坏等进行恢复、治理、监督、控制,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③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社会自我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④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计划生育,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因此中国政府应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包括计划生育的法制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规划组织计划生育科学研究,加强计划生育的宣传、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