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物1】埃拉斯莫斯
(一)人物简介
埃拉斯莫斯,亦译成伊拉斯谟,他是荷兰人,人们惯称他为鹿特丹的埃拉斯莫斯,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教育思想家。
(二)教育观点
①埃拉斯莫斯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他指出:“一个国家的主要希望,在于它对青年的适当的教育。”
②埃拉斯莫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虔诚的信仰、高尚的德行和非凡的智慧的人。
(三)教育贡献
①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教育人物2】巴格莱
(一)人物简介
威廉·巴格莱(1874年3月15日——1946年7月1日)是一位美国教育家、编辑,要素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
(二)成就与著作
巴格莱是进步教育运动务实的对手,坚持知识自身的价值,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工具,他的许多作品中的一部,《教育与新人》(1934),包含了他的教育哲学最清晰的阐述。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如下:
《教育过程》(1905)《教育和实用》(1909)
《教育的价值》(1911)《美国人的历史》(1923)
(三)教育思想
(1)将数学、自然科学、外语称为“新三艺”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
(2)巴格莱极力反对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者的主张,认为,人类文化遗产里有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要素,是所有人都应当学习的;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权在教师而不在学生,长远的努力和目标比眼前的兴趣和需要更重要;强调学习的系统性,要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教给学生以了解整个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工具;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训练人的智慧,使教育成为稳定现存秩序的一种方法。
(3)要素主义强调对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共同要素的继承和发扬。在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问题上,要素主义给人的印象就是倡导“教师中心观”。巴格莱其实更倾向于“儿童中心观”,认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
【教育人物3】柏拉图
(一)人物简介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也是柏拉图哲学的基石。
(二)著作
《理想国》是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涉及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
(三)教育观点
1.建立完整教育体系
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
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
2.唯心教学
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
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
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
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3.阶段施教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
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
0-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
3-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
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一系列活动,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
17-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0-30岁,经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
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
4.提出四科
根据教学目的,柏拉图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
(四)教学观点
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
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音乐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柏拉图反对用强制性手段灌输知识,提倡通过问答形式,提出问题,揭露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最后得出结论。
1.理性训练
理性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结为理念。
柏拉图第一个确定了心理学的基本划分。
他依据年龄特征划分教学阶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
2.体育教育
在他的奴隶主教育学体系中,体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认为,体育应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术。他主张心身和谐发展,强调“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
【教育人物4】班杜拉
(一)人物简介
阿尔伯特·班杜拉(1925—2021),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约丹讲座教授,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二)学术思想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包含观察学习,自我效能,行为适应与治疗等内容。
他把观察学习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四个阶段。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概念,用以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满意结果的预期。个体对效能预期越高,就越倾向做出更大努力。
自我效能形成的四因素:直接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的唤起。
班杜拉区分了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过程: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
(三)主要论著
《通过榜样实践进行行为矫正》(1965)
《认知过程的社会学习理论》(1972)
《榜样理论:传统、趋势和争端》(1972)
《行为变化的社会学习理论》(1976)
《自我效能:一种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1977)
《人类事物中的自我效能机制》(1982)
(四)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
有机体行为的强化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对学习者作出的行为反应当场予以正或负的刺激;二是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三是自我强化,指儿童根据社会对他所传递的行为判断标准,结合个人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负的强化。自我强化参照的是自己的期望和目标。
【教育人物5】保罗·朗格朗
(一)人物简介
保罗·朗格朗(1910—2003),法国著名终身教育思想家,职业教育家和成人教育家,曾长期供职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所发表的《终身教育引论》一书,指出了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旧教育的多种不足和遗憾,并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促使当时的教育者们对教育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改革。
(二)教育思想
1.论终身教育
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分析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他说,“对于人,对于所有的人来说,生存从来就意味着一连串的挑战。”教育和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1.当今世界的变化速度加快,从而破坏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平衡,也使教育必须寻求新的道路。
2.人口增长,不仅要求教育在数量上有所发展,并在教育的职能上以至性质上也需要有所改变。
3.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迅速进步,要求并迫使各行各业的各类人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从而要求发展成人教育。
4.政治舞台上的频繁变化改变着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职能,政治基础和政治结构方面的变更则导致社会日益要求公民承担只有经过适当的训练才有能力承担的任务和责任,并要求国家的各级领导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以必要的权威和能力履行职责。
5.信息增长促成了全球性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增进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了解,同时要求人们不断接受教育训练,培养吸收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养成批判能力和选择能力,以真正使日益增多的信息发挥建设性作用。
6.闲暇时间增多,使得个人和社会要求运用多种认识。多种思维和表达手段来恰当而充分地利用这部分时间。
7.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出现危机,传统的各安其位、各行其道的生活方式已被动摇。
8.伦理道德危机,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各类传播媒介对肉体和物质尤其是对性的过分渲染,构成了对现代文明的挑战。
9.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信仰与学说的多元化,令人无所适从。朗格朗认为,这些问题和需求所具有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将动摇整个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导致千百年来的教育传统严重失灵,教育不得不寻求新的道路,即终身教育的道路。
2.论终身教育的发展阻力和动力
朗格朗认为,虽然诸多的挑战在呼唤终身教育,但是仍旧存在阻碍教育变革的保守力量。在他看来,阻力主要有四个。①教育事业的复杂性。教育牵涉面广并受多种因素影响,改革难以取得完全成功或迅速见效,从而往往使决策者在是否进行改革或如何改革的问题上举棋不定或畏缩不前。②无视供求规律的强制性原则既稳固了学校制度的本来缺陷,也养成了不愿变革与改进的惰性。③师资培训与招聘方式上的缺陷,使得教师队伍缺乏想象力与革新愿望。④权威人士对变革不感兴趣,也不希望变革,各种权威最怕的是探索精神。
3.论终身教育的含义与意义
朗格朗认为,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便可以终身应付自如的观念已经过时。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个人的发展和作为连续经验的结果得到越来越充分的自我实现。由此,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首先是组织适当的结构和方法帮助人在其一生中保持学习和训练的连续性,同时使每个人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教育真正和充分地成为自己发展的对象和手段。这也是终身教育的总的概念范畴。他认为,终身教育的含义和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下述各方面。
1.教育过程必须持续地贯穿在人的一生之中。因此,在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关键时期,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可使人生的每个过渡时间都丰富充实并使之成为人生前进道路上的进步阶梯;而教育过程本身的生命力也来自与人生发展中的时间的这种积极联系。
2.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一和种非强制性的教育,有利于进行教育革新,从而为解决当代社会严重的代沟问题提供了合理的方法。
3.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其重点就是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即所谓“学会学习”。因而它没有固定的方法,而是提倡动用多种方法,并注重吸收校外环境中形成的经验。
4.终身教育可通过扩大人们在学习、训练、专业进修和获得资格等方面的前景,扫除现有考试制度造成的不平等的选拔制和社会资源与人才的浪费,抑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创造等障碍。
5.终身教育贯穿于个性发展的始终,注重个性发展的统一性、全面性和连续性。它是由各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校内外教育组成的统一的有机体。因此,它要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必须进行一系列协调工作。
总之,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的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