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0重庆公务员考试每日一练:言语理解。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重庆公务员考试模拟试题。
每天坚持点进来的都会考编滴~
2020重庆公务员交流群:1012603687
欢迎参加每周全真模考~
1. 夏季天气炎热,人很容易犯困、无精打采,这时不妨吃几颗葡萄来帮你提神、消除疲乏之意。因为在葡萄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成分,且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从而为大脑供给所需能量,快速恢复大脑活力。同时,葡萄中还含有较多的氨基酸,能对神经产生良好的_____,帮助人体_____衰弱的神经,这也是提神醒脑的有效途径。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刺激 调理
B.应激 调节
C.激变 调整
D.激发 调剂
2.世界发展不应单峰耸立,_____不应有孤岛。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每一朵浪花有它的精彩”,_____彼此声浪相助,_____形成滚滚发展的春潮。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也 因为 所以
B.更 只有 才能
C.却 既然 那么
D.就 无论 并且
3.所有的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都具有保守性,无论东西方,概无例外。深刻的原因是,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中,“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西方文化,尤其是自然科学在西方文艺复兴与18世纪工业革命后之所以发生了深刻性的质变,引发了中西方的对立与冲突,以及中国在自然科学发展上的明显落后,根本原因在于,以机器为生产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取代了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对上面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导致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具有保守性的根本原因
B.由表及里,从历史的文化现象角度分析了中西方的对立与冲突形成的深层原因
C.无论东西方,在封建时代,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故而东西方都具有保守性
D.自然科学的质变引发了中西方文化的对立与冲突,引发了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变化
4.活字印刷发明之后两个世纪中的大多数时候,新闻小册子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形式。当一个重大新闻事件引起了强烈的市场反应时,这种小册子就会零星出现。这时候,新闻呈现为一种连贯的、密切相关的和完整的叙述,没有真假莫辨,没有回答不了的疑问,也不会有正规媒体常常无法完全避免的有始无终或虎头蛇尾。新闻小册子将选择权给了读者,读者可以深深浸入其中,也可以浅尝辄止。这完全取决于话题是否切中了他们的兴趣点,或是否会影响他们的现实生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新闻小册子( )。
A.极少出现虎头蛇尾的问题
B.难以切合所有人的兴趣点
C.在叙述上的完整性决定其受欢迎的程度
D.因内容的特性对读者更具吸引力
5.从古至今,人类同病虫害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人类大面积地驯化种植农作物以获取食物,病虫害也来凑热闹。直到上世纪40年代,人类发明了化学农药,这一状况才得到彻底改变。化学农药能迅速杀死病虫害,有效保护农作物。然而,化学农药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很快显现出来,病虫害的抗药能力也不断提高。于是,________。其实,自然界本来就有“一物降一物”的平衡法则。例如,大棚菜容易产生叶螨,现在,科学家找到了叶螨的天生“死对头”捕食螨,巧妙地化解了这个难题。
填入画横线的部分最恰当的一句话是( )。
A.病虫害防治开始转向绿色环保
B.人们开始正视化学农药的危害性
C.防治病虫害的化学方法逐渐被淘汰
D.科学家开始在生物防治领域寻找新突破
1.【金标尺答案及解析】
实词辨析题。第一空,待填词搭配“产生”,由“的”可知,待填词词性应为名词,用来形容葡萄中的氨基酸给神经带来的积极作用。
对应选项,A项“刺激”指为人体感觉并引起组织的细胞或器官和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各种要素,可与产生搭配,置于此处符合文意,保留;D项“激发”为动词,指刺激使奋发,“产生”也为动词,置于此处用法不当,排除;B项“应激”指由外界情况变化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常见搭配为产生应激反应,置于此处搭配不当,排除;C项“激变”强调变化突然且激烈,置于此处程度过重,与文意不符,排除。
代入第二空验证,A项“调理”指管理、料理,可与文段中“衰弱的神经”进行搭配,形容葡萄中的氨基酸为人体带来的积极作用,符合文意,当选。
故本题答案为A项。
2.【金标尺答案及解析】B
实词辨析题。第一空,“不应单峰耸立”和“不应有孤岛”语义方向一致,故横线处可填入表示并列或递进的关联词,排除C、D两项。第二空、第三空,根据文意可知,“彼此声浪相助”为对策,是“形成滚滚发展的春潮”的前提,故B项“只有…才能”语意正确。A项“因为……所以”表示因果,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项。
3.【金标尺答案及解析】B
细节理解题。A项,根据文段,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导致农耕文化具有保守性的“深刻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根据文段,首先从自然科学、西方文艺复兴与18世纪工业革命等历史事实出发,再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改变这一根本原因进行分析,阐述了中西方的对立与冲突形成的深层原因,符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B项正确,当选; C项,根据文意可知,无论是东方和西方的农耕文明都具有保守性,而并非东方和西方均以农耕文明为主,概念偷换,排除;D项,根据文意,自然科学之所以发生深刻变化,根本原因在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而非自然科学导致二者的改变,属于因果倒置,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项。
4.【金标尺答案及解析】D
意图推断题。文段为分总结构,文中首先引出“新闻小册子受欢迎”话题,后文介绍小册子内容上的特点及优势——将选择权交给读者,即让读者根据自身兴趣和生活需要选择浅读或者深读新闻。换句话说,文段的重点也就是强调小册子这种内容上的特性让其很受欢迎,对应选项,D项表述为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当选。
A项、C项均为新闻小册子优势的某一方面表述,片面化,非重点,排除;B项,文段未提及是否难以切合所有人的兴趣点,无中生有,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D项。
5.【金标尺答案及解析】D
语句填充题。待填句在文段中间,由“于是”引导,应是对前文的总结。前文指出人类通过化学农药同虫害作斗争,接着通过转折标志词“然而”引出问题,指出病虫害的抗药力在不断提高,后文通过“例如”引出例子对待填句进行举例论证,指出科学家通过找到螨虫死对头来对付螨。因此待填句应是针对前文问题提出的对策,强调科学家通过转向生物学领域来防治害虫,对应D项。A项“绿色环保”表述不够明确,不能很好对应到后文例子,排除;B、C两项均同后文话题无关,无法衔接,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D项。
